汊河镇:“双村示范”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

“清洁家园”工作开展以来,汊河镇深入贯彻落实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战略,以陈晏村、小港村为示范载体,探索形成“党建引领、群众主体、资源整合、产业赋能”的乡村治理新模式,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区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,为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规划引领“双轮驱动”。立足“一村一策”展定位,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。陈晏村突出生态修复主题,实施黄观省道景观轴建设,完成河道治理2.3公里,拆除旱厕87座,利用闲置土地建成“口袋公园”2处;小港村聚焦渔村特色,统筹资金200万元实施污水治理、建成生态驳岸,打造“渔舟唱晚”景观节点、“生态文旅融合型”样板村。通过“生态+文化”双核驱动,群众人居舒适感、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。

责任体系“三级联动”。创新“1+3+N”工作推进机制,即1个镇级指挥部统筹,建立领导包村、干部包组、党员联户3级责任网络,组建环境整治、产业培育等N个专班。实行“红黄蓝”三色动态管理,开展现场督导26次,协调解决资金整合、项目结合等问题12个,确保综合治理效能落地见效。

比学亮晒“四法推动”。每月一次现场比点观摩评比,由包村干部介绍情况、包村领导现场点评、观摩干部当场打分,推动各村组湾落互比互评,党员干部互看互晒,促进先进再接再厉、鞭策后进立行立改,人居环境氛围空前高涨。

“试点先行”提认识。陈晏村实施“积分制管理+动态考评”,将“最美庭院”评选与菜园管护挂钩,环境变美了,群众的心“动起来”了,一场“比学赶超”之风在陈晏村迅速掀起;小港村推行“分段认领”河道管护责任制,村民轮流监督污水排放、垃圾清运,共护碧水长流。打造仙洪线、黄观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,开展集中攻坚行动,明确党委班子成员、机关干部包保段面,共清理陈年垃圾约20吨、拆除乱搭乱建房屋16间,清理“三堆两垛”“三乱”200余处。

“板凳议事”聚民智。推行“五步工作法”:群众提事-板凳议事-民主决事-合力干事-阳光评事。小港村通过36场板凳会收集建议87条,采纳“旧砖铺路”“竹篱围园”等金点子12个,节省建设成本20余万元。陈晏村建立“村民监督团”,对工程质量、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,确保群众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“三权落实”;新穴村打造“七点半议事场、中心户院子会”红色阵地,真正让群众做主体,让百姓得实惠。

“积分超市”促长效。创新“美德积分+环境管护”模式,设置“门前三包”“垃圾分类”等12项考评指标。建成“生态积分超市”6个,累计兑换生活用品价值3.8万元。开展“最美庭院”擂台赛,评选星级示范户56家,带动户均投入庭院改造资金2000余元,形成“比学赶超”的生动局面。

项目资金“打捆使用”。建立“1+N”资金整合机制,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母项目,统筹整合水利、环保、文旅等项目,撬动资金600万元,实现“多个渠道引水、一个池子蓄水、集中力量办事”。陈晏村结合“太马河小流域综合治理”水利项目,整治出“一河两岸”美丽湾组;小港村按照“四个一点”即“政府支持一点、村里投入一点、乡贤资助一点、村民自筹一点”的方式,提供资金、人力支持;五丰村和新穴村则结合五丰河项目,开展“一河两岸”人居环境整治亮点打造,积极发动群众配合村级统一规划建设小菜园,实现环境美化与资源利用的双赢,为人居环境整治注入新活力。

以奖代补“激活动力”。为充分调动各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2025年汊河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观摩评比活动,通过明察、暗访相结合的方式,对各线路、各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每月进行观摩评比,并对表现突出的村进行资金奖励。这一机制不仅激发了各村之间的良性竞争,还促使各村在整治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和长效管理,确保整治成果能够常态长效。

产业融合“点绿成金”。实施“环境整治+”工程,陈晏村通过民主协商腾退闲置土地,村民自发打造“生态小菜园”,实现“闲地变景、群众共赢”。小港村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,规范门店经营、统一门店招牌,打造提升“水产市场一条街”,培育市场主体25家,人均增收近万元,实现了环境改善与产业振兴良性互动。

当前,汊河镇正以“双示范带”建设为牵引,着力打造黄观线生态长廊、仙洪线景观走廊,实施龙坑村田园综合体、水晶村湿地公园等6个重点项目。通过“串珠成链、连片成景”的组团式发展,推动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,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汊河经验。(李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