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市推动共同缔造试点工作走深走实

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,我市按照沿线联片、风格各异、群众基础好的标准,选择螺山镇花园村、乌林镇吴王庙村等11个城乡社区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工作。在试点过程中,我市以实现“实践活动与共同缔造深度融合、干部群众思想理念深刻变革、群众的主体地位深度体现、共同缔造的成效深植人心”为目标,努力探索高效率、有力度、可推广的经验做法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坚定“决心” 认真谋划部署

把开展共同缔造试点作为探索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,加强组织领导,高位推动落实。

吃透精神,认真谋划。坚持学习先行,认真研究省委、荆州市委文件精神,学习借鉴红安、麻城等地经验,连续召开市委常委会议、市“四大家”联席会议、工作推进会议,开展业务培训,准确把握共同缔造理念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出台《洪湖市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《试点村“以奖代补”项目资金管理办法》《试点工作评估方案》等文件,搭建试点工作基本框架。

领导挂帅,专班蹲点。按照“一个试点一名县级领导挂帅、一个部门包保、一个专班蹲点主抓、一套实施方案推进”的要求,市委常委分别领办一个示范点,遴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、工作作风扎实的市直部门负责同志带领专班驻村蹲点工作。

加强调度、高频督办。市委书记、市长高度重视“共同缔造”工作,对螺山镇花园村、乌林镇吴王庙村等11个城乡社区试点每月开展2轮遍访,围绕察问题、观氛围、看变化进行现场调度,并与群众交心谈心,为群众点赞。市委常委对各自负责村(社区)试点每周进行现场督办,累计督办达100余次,并利用周末时间在试点全天蹲点工作,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。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周高频督办,实地了解群众参与度、满意度,与镇村干部、专班成员开展座谈,及时解决困难、发现问题、督促整改。

紧盯“靶心” 根植“五共”理念

紧紧瞄准转变群众思想这个“靶心”,通过宣传引导、走访座谈、共谋共议等形式,引导群众知道、接受、理解共同缔造理念,推动实现干部群众思想理念深刻变革、同心同向。

宣传引导,营造氛围。充分运用各种媒介,多形式、多途径广泛宣传共同缔造理念。老湾回族乡吕蒙口村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,将吕蒙文化与“共同缔造”相结合,讲好“白衣渡江”“刮目相待”历史典故,以文育人,念好共同缔造“三字经”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,各专班共设立墙体彩绘56处、宣传标语146条、展板66块、大型广告牌20面,高频造势营造良好氛围。

走访座谈,细察民情。坚持把共同缔造与实践活动相融合,把解决群众房前屋后实事小事作为打开群众“心门”、密切干群关系的首要任务,让群众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,不断接受共同缔造理念。乌林镇各试点村第一时间走访座谈老党员、老干部,密集召开场子会、户主会、院子会等,引导群众找问题、做规划、谋项目、抓产业。活动中,全市11个试点共1174户4263人均走访到位、宣传到位、发动到位,搜集问题清单237件,目前已办结195条。

集思广议,共绘蓝图。把共谋村级发展蓝图,作为凝心聚力的基础工作,引导群众共商共议,画好“同心圆”,当好“主人翁”,深入理解共同缔造理念。螺山镇花园村按照“主意大家拿、办法大家想、事情大家做”的原则,围绕“梦里水乡花园里”主题,着力打造共同谛造示范区、生态养殖实验区、乡村振兴先行区、闲置资源利用展示区,建设花园“十景”“十园”“十基地”。群众在美好蓝图的激励下,热情高涨,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

突出“重心” 凸显“主角”地位

以“小切口”项目建设为载体,以群众全过程参与为重心,让群众唱主角,确保群众的主体地位深度体现,贯穿始终,赢得民心。

搭建平台,人人参与。在完善村党支部、村民小组党小组、党员中心户基本治理架构的同时,加强自治组织、群团组织、合作组织、社会组织等村级组织体系建设,力求让更多群众有组织、有岗位、有责任。乌林镇吴王庙村设立调解委员会、红白理事会、环保理事会等自治组织,组织青年志愿者成立“平安洪湖赤卫队”, 创办诗词楹联协会,组建腰鼓队、民间乐器队等民间团体,极大增强群众归属感和凝聚力,该村连续30年无刑事案件、无群体性事件发生,治理经验被中、省媒体多次报道。螺山镇朱峰村实施860米的村级沟渠生态护坡工程,群众建议由乡村振兴理事会负责实施,吸纳群众参与监督,村干部负责统筹协调,水利部门负责质量把关。项目实施中,包括施工方确认、原材料购买、施工过程监督等,均由理事会和群众代表负责,最后以49万元结账完工,节省工程款5万元,工程质量和效果都得到群众认可。

党员带头,示范引领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通过设岗定责、组建志愿服务队等形式,引导党员做给群众看,带着群众干。老湾回族乡珂里村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,确定党员中心户17户。叶昌辉、李林华等党员中心户主动认管认养门前屋后绿化林木,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护花护绿。新堤街道春雨亭社区由4名老党员牵头,在4个居民小巷设立 “说事吧”,车辆乱停、垃圾乱倒、下水管堵塞、电瓶车被盗等问题被一一登记造册并反映到社区。该社区棉花小区由技能人才水电工李卫华、电动车修理工杨志勇等牵头,组建棉花帮帮团,为小区提供成本价服务,解决老年居民服务难、服务贵问题,受到群众普遍欢迎。

乡贤助力,投工投劳。全市各试点村对村内道路、设施建设等小微项目,由村民理事会组织本村半专业施工队伍在有关技术指导下实施,村民象征性按劳计酬参与共建。乌林镇叶家洲村村民叶朝金捐出自家10余米长的围墙,还自发帮忙平整土地,并劝说自家旁边90余岁的老人曾美英同样让出了自家的宅基地10余平米,道路得以从3.5米拓宽到5.5米。老湾回族乡吕蒙口村在外乡贤定雄武自费70万对老屋进行改造翻新,并主动提出将房屋作为村文化图书室,取名为“子明书屋”,以弘扬吕蒙发奋勤读、持之以恒的好学精神,在传承吕蒙遗风中助力“共同缔造”。螺山镇花园村成立在外乡贤联谊会,武汉高斯美集团老总杨红波回报家乡,为花园村村民免费安装光伏发电项目。众多乡贤代表献计献策、踊跃捐款,目前公益发展基金达到164000元。

聚焦“核心” 优化治理机制

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化化为“核心”,不断探索完善组织群众、依靠群众、服务群众的制度,确保“共同缔造”的成效深植人心、口口相传。

约束制度。以制度建设为抓手,严格用制度管人管事,切实增强群众自觉性和主动性,推动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。螺山镇把党委会开到田间地头,面对面找问题,点对点抓整改,心连心谋发展,着力解决群众身边、房前屋后的小事、实事,目前已形成相关制度在全市推广。花园村制订村规民约、党员公约和卫生公约“三项公约”,组织群众代表定期开展“花园功臣”“最美庭院”“十星级文明户”等评选活动,树立先进典型,鼓励群众“创星争优”,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、凝聚乡村治理新动力。

激励制度。探索实施积分管理、爱心超市等激励机制,提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。乌林镇黄蓬山村、吴王庙村制订积分奖励制度,推行群众自觉开展认种认养、认领认管、轮值保洁等。戴家场镇树桩河村在驻村单位供电公司的支持下成立电力爱心超市,党员群众参与学习培训、政策宣传、乡风文明、环境整治等活动均可按标准获得一定积分,并凭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必需品。爱心超市自今年6月份试运行以来,已累计兑换积分4116分,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。

保障制度。实施一批“以工代赈”“以奖代补”项目,将政府投入变为奖补资金、撬动资金,最大限度激发群众、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。统筹发改、民政、自规、住建、交通、水利等相关部门资金,优先支持群众参与度高的“共同缔造”项目。落实“先规划后建设”“先建设后奖补”的原则,分类指导,不搞大拆大建,充分挖掘放大现有村落风格,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房前屋后环境整治、庭院绿化亮化、乡间小道,建设爱心食堂、四点半课堂、民俗展陈、活动阵地等项目。